一、概述 

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依托电子政务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推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业务应用,提高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十二五”期间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重要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意见》(中办发〔2011〕2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2012年全国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12〕29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合理规划电子政务平台,规范技术标准,推动全市服务中心之间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整合政务服务资源,以政务服务中心为主体,逐步实现各级各类政务服务平台的联接与融合,形成上下联动、层级清晰、覆盖城乡的政务服务体系。

具体指导思想如下:

一是事项运行有依据。由法制办、中心、部门协同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及本单位的“三定”规定等涉及本单位行政职权的有效规范性文件,梳理审核本单位的行政职权及便民服务事项。做到流程固化,审核入库后方可运行。

二是政务服务全方位。系统需要实现行政职权、便民服务一体化体系,做到行政职权便民服务运行互通。

三是服务空间网络化。通过系统和实现从中心向镇村延伸、从中心向虚拟网络空间延伸,方便市民咨询办事。

四是基础数据全共享。通过建设共享式数据平台实现各部门共享政务服务资源,如企业信息、项目信息、申报人员信息、证照材料信息等,从而大大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五是部门流程集成化。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定制与部门业务系统一致的标准规范,实现中心与业务部门工作对接协同,从而减少窗口办事人员二次录入。

六是服务体验智能化。建设智慧大厅平台,通过各类服务设施软硬件设备进行高度集成,为公众提供全方位、高智能、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体验。

七是电子监察一体化。如果纪委监察局建有电子监察系统,可将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中心电子监察系统统一集成到纪委监察局电子监察系统,实现一体化监察。

八是全面开放与融合。提供开放的接口或者组件,供政府门户网站、其他涉及到网上办事的政府应用系统调用。

二、总体设计

根据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我们设计了充分整合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业务、12345便民服务、可对接部门自建系统和上下级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智能化服务、一体化电子监察的系统总体框架。

 

三、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可以消除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实现业务系统共享、政务协同,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信息资源体系主要包括政务服务事项库、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证照材料库等。政务服务事项库是系统运行的依据和基础;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证照材料库相互关联,对内实现资源规范统一,对外实现信息畅通透明。

政务服务事项库

围绕行政服务中心日常办理事项,根据《关于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办函〔2011〕99号),建立中心政务服务事项信息库,储存政务服务事项信息,并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库的动态管理。

企业库

通过企业库的建设,以企业信息为抓手,建立健全包括基本信息、资质信息、申请历史在内的企业信息库。从各审批事项办理中提取企业信息并沉淀到企业信息库,并通过事项办理不断补充、更新信息。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企业信息不全、数据格式不统一、资质材料更新慢等问题。

申报人员库

申报人员库可以通过办件过程进行积累,也可以在前期通过与公安、计生委等部门的人口数据对接,形成中心人员库。办事人在网上或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只需提供身份证号,就能够直接获取本人相关信息。

项目库

通过项目库建设可以实现以项目为主线,统一关联同一项目内的所有行政许可审批服务事项。同一项目内的所有行政许可审批服务事项可以共享项目信息,简化申报材料填报和材料提交,已经审核通过并进入项目库中的各类证明材料无需扫描,直接调用项目库中的数据并认可其有效性。

证照材料库

通过证照材料库的建设,可以使各部门的证照、材料、批文集中存放,统一管理,并带有一定的法律权威性。通过数据的共享,一方面企业用户在中心办理各类审批事项时,无需将已有的证照、批文复印后重复提交,节省用户的办事成本;另一方面,各部门在办理审批过程中,若需要对企业进行前置环节证照、批文审查,可直接进入证照库进行查询确认。

知识库

建设统一的知识库,汇聚便民服务平台中各类便民条目、65项信息公开的基础信息、295项行政职权的基础信息、公共资源交易的办事指南。通过知识库的共建共享,实现政务服务中心的业务积累、信息共享、知识传承。

四、应用支撑体系建设

应用支撑体系提供统一的组织架构管理、通用数据管理、电子表单管理、工作流平台、网站内容管理、自定义报表管理、数据交换、日志审计等基础支撑组件,为各应用子系统提供统一的支撑服务,避免重复投资,同时又保障了系统的标准性、一致性。

五、业务应用体系建设

根据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建设内容主要有:外网门户平台建设、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便民服务平台建设(12345)、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决策支持平台建设。

外网门户平台建设

政务服务中心外网门户平台将整合行政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信息、便民服务类信息,实现统一的门户展示。通过与政务服务事项库的对接,公开每一个行政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办事流程、所需材料、网上办事通道等;通过与各类交易业务系统的对接,自动获取并发布招标公告、中标公示等信息,并为交易各方主体提供统一的网上办理入口。通过与便民服务平台(12345)的对接,获取便民服务受理及办理的信息,并且提供网上受理的渠道。门户网站平台面向申办企业和市民,搭建一个具有更好用户体验、操作更加方便的网上办事服务平台,为其打造个性化虚拟空间,空间式网上服务平台汇集企业、个人的全生命周期信息,极富专属性和吸引力,有效避免传统网上办事少、办事难等劣势。

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政务服务平台能够为所有入驻政务服务中心的职能部门窗口工作人员提供统一的政务工作平台,完成服务办件的统一受理、全程办理、办结反馈、收费打证;为前来办事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指引,并在服务过程中与窗口工作人员进行互动;同时提供重点业务链如企业注册多证联办、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房产证土地证联办等并联审批,实现了预先告知、材料共享、汇总分析、督察督办等功能。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交易、国有产权出让交易、药品及医疗器械采购等活动的全过程网上电子交易。通过系统的建设,可以促进各类业务流程的公开、公正、公平、透明,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构建公正开放、竞争有序、服务到位、监管有力的公共资源管理服务体系。

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便民服务平台整合了分散在各部门的热线,从受理、直办、转办、督办、反馈、回访,到发布、分析、呈报、归档,制定标准化工作环节和服务标准,形成了无缝隙、全覆盖的服务标准化网络,创造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公共服务平台是为三个中心的工作人员提供统一的公共类信息服务系统。其中主要包括中心内网门户、行政办公、场地管理、资金管理、专家管理等功能。

内部监督监察平台建设

内部监督监察子系统提供给纪委的监察人员及领导使用,负责对中心所有部门所有行政审批的电子监察、对进场交易的所有项目的电子监察。通过对业务的全流程、咨询投诉和网上申请等内容的监察,生成监察信息,提供预警纠错、信息服务、绩效评估等功能。通过对监察结果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为领导提供决策分析依据。

决策支持平台建设

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沉积到各个信息资源库中。通过建立数据仓库模型,对业务数据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可以充分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展现中心的运行情况,为各方主体提供增值服务,为中心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智能大厅系统建设

智慧大厅系统平台通过与各类服务设施软硬件设备进行高度集成,为公众提供全方位、高智能、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体验。智慧大厅平台主要包括,智能卡识别系统、影印系统、排队叫号系统、屏幕信息发布系统、自助服务一体机系统、智能触摸屏引导系统、窗口互动PAD等智能化系统。

智能识别系统

采用二代身份证作为前来办事的企业代表和个人的身份标识证件。可以实现刷卡办件申报、刷卡办件取证等功能。不仅方便了企业市民日常办事,而且方便窗口工作人员提供政务服务,提供服务效率。

排队叫号系统

排队叫号机主要放置在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入口一侧,可以实现刷二代身份证选择具体窗口事项,输入基本信息,信息可以自动传递到审批系统,窗口工作人员可以实现软叫号。

智能引导触摸屏系统

显示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整个架构和基本信息,政务中心简介、平面引导、虚拟场景、配套服务、中心公告、许可审批服务、许可审批服务详细内容、为公众提供智能化自动引导服务。该功能基于屏幕信息发布系统实现。

自助服务一体机系统

放置于行政服务区域, 提供给公共自助服务功能,可以实现二代身份证等介质识别、申报资料扫描、二维码扫描、申报表格打印、办事指南、办件进展、办事预约、自助申报等功能。

窗口平板互动系统

前来办事的公众可通过窗口平板电脑实现与窗口人员的互动。主要功能包括:办事人员利用平板查询办事指南或其他网上信息、窗口工作人员通过平板给办事人员发出确认信息、办事人员通过平板对办理情况满意度进行评价打分等。

屏幕信息发布系统

屏幕信息发布系统主要用于实现审批窗口显示屏、休息区显示器、中心大屏、排队叫号机显示屏幕等屏幕的信息制作及显示。

手机短信系统

通过短信系统实现系统自动短信提醒(邮件短信)、排队叫号短信、中心短信群发、通知申请人取件、短信满意度调查等。